辽沈晚报-北国网
您当前的位置 : 辽沈晚报 >> 幻灯
辽中区为300多名转移群众搭起“避风港”
来源:辽沈晚报 作者: 编辑:赵璐璐 2024-07-31

  7月25日至28日,沈阳市辽中区全域普降特大暴雨,最大降水量达到675.1毫米,打破历史极值。辽中区水系丰富,境内有辽河、浑河、蒲河、饶阳河四条主要河流流过,面对暴雨引发的汛情,辽中区果断启动集中安置点,为300多名群众筑起一座“避风港”。

  安置群众+抢险人员+后勤保障

  1000人组成临时大家庭

  7月27日上午,辽宁近海控股集团董事长任义接到紧急会议通知:启动辽中区第一高级中学作为集中安置点,安置受汛情影响的居民。任义介绍,由于目前防汛形势比较严峻,各乡镇、街道的青壮年劳动力都加入了防汛抢险和生产自救中,被送到安置点的群众,主要是老弱病残幼等需要特殊照顾的人群。

  安置点内,除了为300多名群众解决餐饮、住宿、医疗等需求之外,还要保障500名抢险人员和200名支援人员的餐饮和休息。“这里就是一个由1000多人组成的临时大家庭。”任义说。作为辽中区区属国有企业,该公司担负起集中安置点的日常运转工作——从群众接待到物资分发,从买菜做饭到铺床叠被,从日常照护到紧急送诊,从防疫消杀到心理疏导……7月27日以来,近海公司的工作人员和支援人员、志愿者24小时不间断地为安置点的群众提供家人般的照顾。

  常备500人份冷冻水饺

  “啥时来都有热乎饭”

  安置点启动后,公司立刻组织员工投入到保障服务中。”方便面1000盒、纯净水500件、速冻饺子300公斤,食品供应商备货充足,保证随时供应;洗漱用品500套已到现场仓库,供应商备货1300套;纸尿裤200袋、蚊香100件、护理垫100个……”在27日的《工作简报》上,长长地罗列着安置点当天的采购清单。“我们这还常备500人份的冷冻水饺,确保安置群众和抢险人员不管什么时候来到安置点,都能吃上热乎饭。”任义说。

  任义介绍,除了物资充足外,各个工作岗位也配备周全:4名警力24小时值守保障安置点安全,4名来自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员每天为各房间及公共区域进行消杀,14名医护人员为安置点群众和抢险人员提供诊疗服务,2辆救护车在安置点外备勤,35名转运人员不分昼夜地将群众转运到安置点,12名志愿者专门负责对来点群众进行登记,炊事人员两班倒,全天候为群众和抢险人员提供餐饮服务,每个楼层2名工作人员负责日常巡视,主动询问群众有哪些困难并及时解决……

  母女同住安置点

  82岁老人心里不慌

  27日下午4时,安置点迎来了第一批27名转移群众,其中几名为瘫痪或卧床的失能老人,要靠工作人员背着上楼,安置点将他们优先安排在二楼。进入安置点的第一餐,工作人员为他们端上了热乎乎的饺子。

  来自冷子堡镇人和村的82岁老人黄素荣,是27日半夜和女儿一起来到安置点的。黄素荣介绍,她家距离蒲河堤坝不足2公里,她居住了50年的老房子,在村里地势最为低洼的位置。由于年久失修,再加上雨水浸泡,26日上午11时许,她就发现雨水已经从墙根底下涌进了屋里。黄素荣立刻给住在同村的女儿打去了电话,随后村妇女主任和驻村蹲点的两位镇领导也赶到她家了解情况。当天,黄素荣就被女儿接走居住。第二天,村里组织黄素荣母女俩共同转移至临时安置点。

  “我们是半夜到的,接待人员非常热情。考虑到我行动不方便,给我安排在了二楼和我女儿一个房间。在这里饮食安排很周到,早餐有馒头、鸡蛋、粥和小菜,管饱,还有医生给我量血压,我觉得在这里比在家安心多了。”黄素荣说。

  截至29日下午6时许,安置点已经接待了来自朱家房镇、养士堡镇、潘家堡镇、刘二堡镇、冷子堡镇、蒲西街道共6个乡镇、街道的310名群众。

  92岁退伍老兵

  在安置点喜迎八一建军节

  来自养士堡镇的92岁老人贾玉喜是一名退伍老兵,30日下午,他在安置点收到了一份特殊的八一建军节祝福——辽中区委区政府为安置点内10名退伍老兵送来了蛋糕和鲜花,提前庆祝八一建军节。贾玉喜老人和老伴白菊秋老人捧着鲜花,让现场工作人员为他们留下珍贵的合影。

  贾玉喜、白菊秋老夫妻是临时安置点内年龄最大的“居民”,贾玉喜老人今年92岁,白菊秋老人今年95岁,俩人的子女都在外地生活,他们的住所就在风景秀丽的珍珠湖附近,距离河堤三四公里路。虽然汛情暂时没有危及到他们的房屋,但为防止意外发生,二位老人也是及早地被转移至安置点居住。

  “我们是坐大客车来的,村里通知我们要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去,随后车就来接了。”白菊秋老人说。由于走得匆忙,老夫妻除了两身换洗衣裳,什么值钱的家当也没随身带着。“我连存折都放在家了,哪还顾得了那些!俺老伴就是最值钱的家当。”白菊秋老人说。

  几天来,安置点的工作人员每天都在群众中间一边“溜达”,一边“”唠家常”,主动了解他们还有哪些困难和牵挂。“有的人家里养着鸡、鸭、猪、羊等家禽家畜,临走的时候托付给了亲属、邻居照管,我们的工作人员经常帮他们打电话或者发视频,让他们看看自己的家禽牲畜。还有的担心自己家的房子被雨水毁坏,我们的工作人员也经常跟村里取得联系,了解他们的房屋情况,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任义说。

  在贾玉喜、白菊秋老人的房间内,同住着另外四位老人,也是两对老夫妻,其中,最年轻的也有72岁。来自高登村的高冮林老人说,他是一名腿部有残疾的残疾人,入住安置点已经4天。“我和老伴受到了无微不至的照顾,吃、住、看病的问题安置点都帮助解决,我们的国家和社会真好,我为党和政府点赞。”高冮林说。

  送到位 管到底

  镇村干部陪吃陪住

  “今天午饭有红烧肉、西红柿炒蛋,我看咱养士堡来的老人和小孩吃得都挺顺口。”7月30日下午1时许,养士堡镇党委副书记郑冰池和两位驻村“第一书记”交流起了今天的送餐工作。自26日临时安置点启动以来,郑冰池就被派往安置点,对接服务养士堡镇来到临时安置点的群众。

  “目前,养士堡镇共有16名群众在临时安置点生活。他们中既有老人也有小孩,我们不仅要照顾好他们的生活,也要照顾好他们的心情。”郑冰池说。除了每天为分散在三个楼层的16名群众取餐、送餐,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陪他们“唠嗑”,了解他们还有啥困难和要求。夜里,他们也住在临时安置点,随时准备接待新转移来的群众,主打一个“24小时陪伴”。

  “有一位大姨跟我说,她在这待着有点‘心焦’,不如在家帮忙做点饭、干点活。”郑冰池说。得知了大姨的焦虑,郑冰池就像多年的老邻居一样安慰她,“大姨,你说你留在家里,你是不心焦了,孩子们去大棚里干活能放心吗?你在这有吃有住,孩子们在家也能安心干活。你要真想帮孩子,首先就不能给他们添麻烦。这么多人都在临时安置点,大家都耐心地克服几天,等天气好了,我第一个送您老人家回去。”在郑冰池的安慰和劝说下,老人打消了回家的念头,安心留在了安置点。

  郑冰池介绍,汛情出现以来,镇村干部立即对辖区群众进行了走访排查,对于住房存在险情或生活困难的群众,根据个人意愿进行了转移安置和集中安置。目前,区委区政府及区属相关单位已经派遣力量充实到村镇,指导帮助村镇的防汛工作。“我们在安置点也要守好岗位,照顾好安置点的群众,也是在为全区防汛抢险作贡献。”郑冰池说。

  本报记者 王琳

辽沈晚报-北国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辽宁日报社 主办 辽沈晚报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