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军事迷来说,由林超贤导演的《蛟龙行动》绝对是最不可错过的电影。资料图片
十几台人形机器人身着东北大花袄,迈着十字步,挥着机械臂,甩起红手绢,时而高高抛起,时而稳稳接住。今年的央视春晚,谁还没被《秧BOT》惊艳呢?霸屏热搜的还有《哪吒之魔童闹海》,上映九天,票房就位列中国电影票房总榜榜首。另外,早在年前的最后一个工作日,DeepSeek就迅速登顶苹果中国地区和美国地区应用商店免费APP下载排行榜,甚至在美国地区超越了ChatGPT,成为科技圈和公众瞩目的焦点。
这些在假期里的热点又有哪些是值得孩子们关注的呢?本报记者深入挖掘,把这些内容更加直观地呈现给大家,赶紧收藏起来。
春晚三大亮点:
文化传承、科技创新与艺术绽放
在刚刚过去的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上,三大亮点尤为引人注目:“春节”成功申遗、创意融合舞蹈《秧BOT》以及歌曲《玉盘》,这些节目不仅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还体现了现代科技与艺术的完美融合。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成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它不仅是家庭团聚的时刻,更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载体。春晚通过这一消息的传递,进一步强化了全球华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同时也为其他国家和民族了解中华文化提供了一个窗口。
《秧BOT》无疑是本次春晚一大创新亮点。这些机器人不仅在外形上高度还原了东北大秧歌的传统服饰,更在动作上实现了与人类的无缝对接。这一表演不仅展示了现代科技在艺术创作中的无限可能,更体现了科技与文化之间的深度融合。它打破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固有印象,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呈现了东北大秧歌的热闹与喜庆。
此外,四川大凉山妞妞合唱团的《玉盘》则是本次春晚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通过孩子的视角,提出对月亮圆缺变化的好奇与追问,这不仅是孩子的天真发问,也隐喻了人类对月亮乃至整个宇宙的持续探索和未知渴求。在春晚表演中,当孩子们咏叹着关于探索的歌词时,舞台画面切换到了中国航天员的身影,这一巧妙设计将五千年来人类对太空的探索思考和现代航天人的求索精神推向高潮。
2025年春晚在传承与创新之间找到了完美的平衡点,这些有创意的节目不仅让观众在欢声笑语中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更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好看又好学
春节档里的知识点
春节档众多新片表现不俗,而对于孩子们来说,这些电影不仅好看,还好学!《蛟龙行动》对于小军事迷来说,简直就是宝藏般的存在;《唐探1900》则让文科生对着大银幕“画起了重点”;而这个春节最热的影片《哪吒2:魔童闹海》,其中的传统文化与价值观,值得家长与孩子们一同探讨。
对小军事迷来说,由林超贤导演的《蛟龙行动》绝对是春节档最不可错过的电影。该片1:1打造潜艇4艘,总长度达231米。其中“龙鲸号”潜艇置景长达120米,这也是迄今全球最大的潜艇道具。其内部设计还原现实的潜艇构造,共设置了9个舱室,包括鱼雷舱、指挥舱、导弹舱、后置鱼雷舱、核反应堆舱、主机舱、潜水器舱、辅机舱以及艉舱。除了展现潜艇,电影还聚焦了传说中“最神秘”的潜艇部队。像王俊凯饰演的声呐兵,也鲜少出现在银幕上。“龙鲸号”核潜艇的亮相,以及其内部高科技装备的展示,让小军事迷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我国在军事科技领域取得的进步以及国防建设的重要性。
由王宝强主演的《唐探1900》,则隐藏了很多近代史知识,不少文科生直呼可以“二刷”,也许会有各种考点。片中阿鬼(王宝强 饰)的父母因铁路工程丧生,协盛堂白轩龄(周润发 饰)控诉华工血泪史,这一历史事件是19世纪60年代美国修建横贯大陆铁路,很多华工承担最危险的工作。
而电影《哪吒2:魔童闹海》可以说是春节档最“全家欢”影片,不仅可以结合电影给孩子讲传统文化故事,也可以引导孩子思考孝道、学习哪吒勇于承担责任的品质。
教育+AI:
正在让学习变得更高效
当五年级学生小萱用AI(人工智能)绘画工具为自己提供创意,协助完成美术作业的同时,她的母亲王女士正在以拍照的方式,用手机软件的AI功能批改孩子的数学错题。类似的场景,正逐渐成为千万家庭的日常剪影。
从个性化学习路径到即时答疑辅导,AI不仅重塑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为家长提供了全新的教育辅助工具。如何高效利用AI辅助学习?家长又该如何正确引导孩子?这些问题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
“以前整理错题本要花1小时,现在系统自动生成专属题库。”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家长李先生向记者展示手机里的学习报告,一条曲线清晰地标注着孩子过去半年考试成绩的进步轨迹。
当前,AI技术已渗透至作业辅导、作文批改、知识点讲解等全链条学习场景。2024年共青团中央发布的第六次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显示,有92%的未成年网民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且31.5%的青少年认为网络学习对他们的学业非常有帮助。
曾经,某些只在科幻作品中才敢想象的场景,如今已成为现实。在自主学习方面,拍照上传题目,AI即可推送相关讲解视频,并根据掌握程度推荐难度适配的练习题。例如,在语言学习中,语音识别技术可实时纠正发音;作文批改系统能分析语法、逻辑并提出优化建议;还能自动生成有针对性的复习计划,帮助学生突破学习中的薄弱环节。随着AI的普及,学习中,家长的角色正从“监督者”转向“引导者”。
不过,AI教育的热潮也伴生出诸多争议。AI工具虽能提升效率,但若使用不当,可能导致孩子过度依赖或接触低质信息。初中生家长张先生会定期检查孩子的手机使用情况,严防孩子用AI代写作业。类似的矛盾折射出家长对AI辅助教育的复杂心态。
教育专家指出,家长在引导孩子使用AI时,需要建立清晰的界限,确保孩子不会过度依赖AI,同时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家长的引导策略应分年龄段制定:小学生需侧重人机交互时间管理,防止视力损伤和思维惰性;中学生则可培养其用AI进行课题研究、数据分析等高阶能力。
在沈阳迎新春过大年
这些活动蕴含的知识点别错过
在沈阳市的春节期间,一系列精彩纷呈的迎新春活动不仅让这座城市洋溢着浓浓的年味,还为青少年朋友提供了丰富的文化知识和有趣的体验。
首先,不得不提的是沈阳故宫博物院南院广场举办的“东北喜乐会”。在这场活动中,青少年可以近距离感受到东北地区的民间艺术,如二人转、传统民乐等。这些表演不仅展示了东北人的热情与豪迈,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观看这些表演,青少年可以更好地了解东北地区的文化特色,增强对多元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此外,同样在这里举办的新春戏曲晚会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亮点。晚会上,南北非遗戏曲与技艺达人齐聚一堂,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青少年在这里可以欣赏到京剧、秦腔、黄梅戏等多种戏曲形式,了解它们的历史渊源、表演特点和艺术价值。这不仅能拓宽青少年的艺术视野,还能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除了观看艺术表演,逛迎春灯会也是春节期间的一大亮点。灯会上不仅展示了精美的灯组设计,还融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寓意。青少年在观赏灯会的同时,可以学习到关于春节、福运、吉祥等传统文化的知识,进一步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总的来说,在沈阳度过的这个春节里,各类喜庆热闹的迎新春活动为青少年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通过这些活动,青少年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东北地区的文化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本报记者 冯美琳 张帆 李晓明 张铂 高鹏